8月28日上午,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室本年度第四期学术交流会在控制大厅三楼会议室举行,全室师生40余人参会,会议党支部书记江涛主持。
在报告环节中,李军老师以《创新与专利撰写》为题,以“什么是创新”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专利、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并深入分析了各类知识产权模式的适用场景。李老师结合丰富实例,生动解读了多种创新方法,着重介绍了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具备专利保护价值的可实现路径。报告中,他特别强调了专利权力要求撰写的重要性,包括撰写的关键要点和实用技巧,不仅有效提升了与会者对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在专利撰写与申请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后,研究生们也陆续汇报了各自的科研进展。其中,硕士研究生金纬鉴以《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高效生产羟基酪醇》为题作了汇报。羟基酪醇作为一种来自橄榄油的重要抗氧化成分,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他在汇报中系统介绍了羟基酪醇的生物合成策略,通过筛选适宜底盘菌株、强化代谢通路及敲除旁支竞争通路,有效提升了羟基酪醇的合成效率。最终,在5L罐补料发酵中实现了7.46 g/L的产量,达到业界较高水平。
博士研究生隋思源以《等离子体辅助制备耐冲刷ePTFE人造血管涂层的研究》为题,详细介绍了其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等离子体辅助功能化策略,开发了一种新型肝素/壳聚糖涂层制备技术,旨在增强ePTFE人造血管肝素涂层的长期冲刷稳定性。通过He/H₂O和He/NH₃等离子体分别处理肝素与壳聚糖粉末,显著提升了其羧基和氨基密度,提高了带电荷数量,强化了涂层中共价交联与离子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处理的涂层在30天流体冲刷下仍保持85%以上的肝素保留率,界面结合强度提升超过100%,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抗凝血生物功能。
外籍博士生Muhammad Shaban作题为《Plasma-Synthesized nZV Fe/Ni–BC Coupled with Sulfite-Driven Advanced Reduction Processes for Enhanced Removal of U(VI)》的报告。该研究以等离子体法制备的零价铁/镍双金属纳米颗粒(nZV Fe/Ni–BC)为催化剂,耦合亚硫酸盐“先进还原工艺”,常温下实现含铀废水99.6%去除率。亚硫酸根供电子并产自由基,抑制Fe⁰钝化;Ni⁰经Ni–H提速电子传递,腐殖酸协同吸附还原。U(VI)先络合后被还原为难溶U(IV),为铀污染水体修复提供新途径。
本次学术交流会既包含创新方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指导,又展示了多个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为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合作提供了启发,对研究室后续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