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庆征文


三代聚变人的最美青春


                               ——写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之际

叶华龙(综合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科技创新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科研人员长期潜心研究。核聚变能因其无限、清洁、安全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从青年到中年到暮年,坚守人类的能源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开发核聚变能的路上,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追赶者”到九十年代末的“并跑者”,再到如今成长为具备国际技术输出能力的“领跑者”。 

 

  春夏之交的合肥科学岛,郁郁葱葱,岛的最西端便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也即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坐落于此。走进EAST大厅,一片紧张有序的场景,本年度的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即将开启,剑指新的世界纪录。EAST是世界上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完全拥有其知识产权。已经开展了10轮物理实验,先后创造多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记录。国内外专家高度赞誉EAST的成功建设和运行,认为“是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从上世纪70年代用生活物资换来了俄罗斯退役的设施,从零起步开展超导工程研究,开始追赶;到90年初建成我国首个世界第四个超导装置合肥超环,实现并跑;到如今EAST的超越和领跑。从开展四代托卡马克装置研究并创造若干世界纪录,到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并为ITER作出重大贡献,再到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工程设计及规划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从老院士到新入所的研究生,从物理学家到能工巧匠,科学岛上,三代聚变人坚守能源梦想,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占据科技制高点,不断推动世界聚变研究进展。 

 

  实现核聚变能源每一步都充满艰难、挑战和创新。四十余年的日日夜夜,为之付出汗水、欢笑、激情和青春,年逾花甲的万元熙院士依旧痴狂地工作。“愁眉苦脸过一天,还不如快快活活过一天。没有理想过一辈子,还不如有明确的抱负、有理想,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任何代价不怕任何艰难去工作”。要知道他是胃切除4/5,至今还留有心肌梗塞病灶的长者。万元熙带领团队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相对简陋的实验室内成功制造出关键部件和设备,整个项目自研率达90%以上,为国际核聚变研究的发展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他常叮嘱青年人:“核聚变是好几代人的梦想,青年人要珍惜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勤于学习,肯于钻研,早日成长起来,扛起核聚变发展传承的重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自诩为老岛民,他三十五年如一日,偶然触碰聚变研究竟成终身事业。上大学时李建刚读到了一本关于聚变的小册子,对这个事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聚变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一毕业就来到了科学岛,这一待已经三十五年,这在当时绝非易事。李建刚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部留在了科学岛并将奉献一生于此,每次谈到此,李建刚却说:“能把人类的梦想、科学家的兴趣和国家的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自己来说是件极其幸运的事”。“像核聚变这样的大科学工程,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历经几代的艰辛合作研究才能走向成功”,李建刚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理解核聚变,将聚变研究作为人生事业的选择。“我这一辈子,做了近二十万次物理实验,有近四万次失败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会一直往下走。” 

 

  国家杰青宋云涛研究员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的誓言,投身聚变研究,早已崭露头角,成为我国聚变工程技术创新路上的快跑者。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于皖西南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家出生的他有着一股质朴坚韧的干劲与刻苦。相比较于国外名校毕业的专家学者,宋云涛是我国本土培养出的青年人才,科学岛的标签伴随于他的一生。他带领团队创新发展聚变工程关键技术,坚持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实现技术输出,并承担ITER关键部件和质子治疗系统研发,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工程设计。他从攻读核能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到留所工作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干起,从事聚变研究20年的时间,他已成长为一名我国聚变工程技术界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广大青年要珍惜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段,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不做过客、不当看客,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宋云涛说。 

 

  还有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为了聚变能源梦想,带着自己的青春才华扎根科学岛。王亮,一名优秀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意外的是一次参观改变了他的科研轨迹,在了解EAST装置和聚变研究历程之后,他发现自己对聚变能研究这项开发人类新能源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改变科研方向,投身聚变研究。王亮说:“人的一生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聚变研究就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有幸参与其中并且能做一点贡献,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贡献,也能让人收获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满足感”。去年八月份,由科学岛送出培养并已经在海外完成学业的丁锐,在了解到EAST装置再次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后,便决定结束在国外的博士后工作,提前回到科研队伍中,利用国外所学的知识,矢志聚变研究,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科学岛。还有一大批青年科研工作者深知“个人的事再大都是小事,国家的事儿再小都是大事”,他们忍受劳燕分飞或是骨肉分离,长期离家远赴ITER现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为之深爱的聚变事业奉献青春。

 

  “做研究要甘于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中国聚变研究取得的进展,背后是三代科研工作者无怨无悔奉献青春人生的积累。他们从青年到中年到暮年,一直坚守聚变梦想,三代聚变人谱写了最动人的青春故事,用他们最美的青春奉献促使我国聚变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中国聚变研究科学家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让世界第一个聚变反应堆率先在中国发电,一盏盏灯泡被核聚变能点亮,而且点亮的第一盏灯泡一定要在中国。

四十年风雨兼程

四十载春华秋实

当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地址

中国安徽合肥蜀山湖路350号

传真

+86-0551-65591310

电话

+86-0551-65591307

邮编

230031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安徽合肥蜀山湖路350号